《六国论》语文教学后记
《六国论》语文教学后记
苏洵的《六国论》为传统名篇,历来选作教材,《六国论》教学后记。这次教学《六国论》拟从发展智力,培养能力这个角度,作些试验。在方法上,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学。
教学设计:
学习《六国论》,涉及一些历史知识,因此要提供一些历史材料,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;同时再介绍学生读一些其他人评论“六国”的文章,可以进行比较。
为此,我们除课文外,提供以下参考材料和补充教材:
(一)关于历史方面的材料:七国兴亡概述,北宋政治外交概况(从范文澜《中国通史简编》、吕振羽《中国通史》中摘编)。这些材料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情况,便于理解课文内容。
(二)补充教材:苏辙《六国论》(见《栾城文集》,《古文观止》曾选入),李桢《六国论》。这两篇文章也是针对六国破亡的历史来发议论的。三篇《六国论》论述对象相同,而观点各异,学生读后,可以通过比较,展开讨论。为了便于学生自学,对两篇补充阅读的《六国论》,教师先作了批注。
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,教师作扼要讲解,着重理清文章脉络。
在学习课文、补充教材和参考资料后,进行写作指导,讲授“论事”的知识,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《《六国论》教学后记》。目的是把感性材料提高到理性认识,再用理性知识指导写作实践。
写作前出些思考题作为启发。思考题多一些,以利打开思路。每人被指定一题写文章,也可以自由选题多写。有的多选几题多写几篇则受到鼓励。写作后组织交流,最后教师小结。小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:
(一)关于战国历史。说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,但秦并吞六国是侵略,反抗侵略是应该的。
(二)关于古人论史。说明历史是一面镜子,古人论史多借古喻今,对古人的.观点应批判吸收。今天论史,可以古今有所联系,但要适当。
(三)关于论说文的写作。强调要提高分析能力,注意解决说不出、说不清、说不透的问题。教师小结时要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,有针对性地来谈。
教师讲授和同学发言交流时都要求学生作笔记,这也是一种听和写的训练。
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听说读写可各有侧重,但都着眼于智力、能力的培养,由浅入深,相互联系,形成一个综合体。
教时安排:
指导学生自学(二教时):抄读苏洵《六国论》,借助工具书铨释课文;朗读课文(范读——听读,领读——跟读,自读等);阅读参考材料及补充教材;提出问题。这两节课的目的是为以下学习打好基础。
教师讲读(二教时):苏洵《六国论》一教时,苏辙、李桢《六国论》合一教时。这两节课的目的是使对三篇《六国论》有完整的印象。
写作指导(一教时):讲授读写知识——论事;布置思考题,启发写作。写作结合课外练笔进行(该班学生每人有“文集”,经常在课外练笔)。这节课的目的是从读过渡到写,进一步消化课文,并发表自己的见解。
学习汇报、交流和小结(二教时)。这两节课在教师组织下由学生汇报学习体会:战国概况介绍,三篇《六国论》内容介绍,根据思考题所启发的一系列问题,阐述各种观点。既是思想和写作的交流,也是学习效果的检查。
文档为doc格式